查看原文
其他

魏礼群:如何认识社会治理现代化

魏礼群 前线理论圈 2021-09-22

摘要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新境界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重大创新性要求,并在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治理形势和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保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既阐明了推进整个国家治理的方向、目标和制度等问题,又提出了各领域、各方面治理的部署和要求。其中,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并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



充分认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突出强调:“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可以说,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个重要论断,有着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社会治理的功能作用看。社会治理是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旨在规范和维持社会秩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和谐、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社会治理有效,才能使社会有序运转、国家大治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否则,社会不可能正常运行,更不可能发展进步,还会造成社会混乱,甚至发生社会危机和倒退。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国家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构成,也为其他方面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和基础。


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国家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国家,必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善、更科学、更规范、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治理体系、能力体系和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点、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则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


从新中国70年历史进程看。坚持推动社会治理领域变革和发展,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和取得伟大成功的重要经验。正是70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客观条件和任务,采取相应的社会治理理念、体制、制度、手段和方法,才使我们国家长期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团结、国家安宁,各个方面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也才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伟大奇迹。当然,70年社会治理变革和现代化道路是不平坦的,经历了艰辛探索、甚至挫折,走了一些弯路,例如,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内乱,延缓了包括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内的整个现代化进程,有不少经验教训。


从我国发展面临形势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同时,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影响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因素。在今后前进道路上还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愈益错综复杂,国外一些不愿看到中国由大变强的势力渗透加剧,给我国社会治理增加新压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特别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步伐加快,给社会治理提出许多新课题;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既为现代化建设带来新机遇,也给社会治理增加新难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群众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给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还要看到,与其他方面建设和治理相比,我国社会建设和治理还是一个短板。所以,更加重视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是更好地解决现实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今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严峻矛盾和挑战的战略选择。


从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初心、担负使命,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建设和改革创新。持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正义、社会充满活力与和谐有序运行,提高现代社会文明程度,是人民大众的美好之梦、幸福之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和标志,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只有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才能更好地处理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使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相处,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之,更加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紧迫任务。我们要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前进方向,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深刻把握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创新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科学总结以往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地丰富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作出了许多新决策新部署,特别是在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新境界方面,提出了重大创新性要求。


在社会治理制度方面,首次明确要求“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深刻表明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聚焦点在一个“共”字上,凸显了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共同性,这是治理理念和治理体制的重大创新。此次全会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又上升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格局”一般为认知范围、布局、结构,而“制度”则是全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由“格局”上升到“制度”,既更鲜明地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又更加鲜明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制度特征和运作模式。所谓“共建”,就是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所谓“共治”,就是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所谓“共享”,就是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分享成果。“共建共治共享”之间相互交融,又互相促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仅要有思想共识,还必须建章立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为推进社会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方面下更多的力气、更大的功夫。


在社会治理体系方面,首次明确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决策将以往的“社会治理体制”上升为“社会治理体系”,并进一步丰富了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强社会建设的部署中,首次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必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强调了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将“社会管理体制”变更为“社会治理体制”,并强调了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此次中央全会更加强调了“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的作用,明确将这两个方面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更新视野、更深层次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科学、更准确地揭示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运行特点和规律。


把“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更好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顺应了当代科技进步对社会治理变革提出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创新和重要标志。将“协商民主”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这不仅将人民民主贯穿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全领域,更重要的是在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间架起了桥梁。人民的愿望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能够得到合理、及时的表达;国家的意志通过民主协商更易于转化为人民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更易于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因此,将“协商民主”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社会治理效能和效果的科学安排。这个决策是对近年来社会治理实践创新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思想升华。


当今世界,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已经并将继续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往和思维方式,不断带来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活动的新变化,同时也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动能、新机遇。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把社会治理变革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起来,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和水平的紧迫任务和必由之路。


按照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就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同时积极发挥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切实搞好公共服务、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安全、服务人民群众。要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


按照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就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的作用,引领和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要发展社会治理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广泛性、多层次、多形式民主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高社会协同能力和公众参与能力。


按照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就要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和最重要的标志,必须全面加强社会法治建设,强化法治保障,要健全社会治理立法,做到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把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纳入法治化轨道。通过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稳定社会预期,增强社会信心,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效率。


按照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就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对社会治理的作用,大力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


在社会治理境界方面,首次明确要求“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我们党的文献中首次使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在党的文献中,对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入社会治理有过多次不同的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提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中,提出“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此次全会,更加明确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开拓社会治理新境界的重大创新要求。所谓“共同体”,一般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以特定形式和纽带联系起来的组织体。马克思在多部经典著作中,提出了“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并阐述了这一共同体形成演进的逻辑过程,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著《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运用这一概念强调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着共同的意志,将组织视为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团体和有机体。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们思想理念创新,“共同体”被作为联系密切、相互依存、价值共识、遵守规范、利益相关和责任共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整体。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当代世界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科学判断,以及中国与世界未来命运之间关系的深邃认识,创造性地提出和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对近些年来推动全球共同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强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明确规定了所有社会成员都是为了共同价值、共同规范、共同利益、共同发展而承担着社会治理的责任,在社会治理中都要有所担当、履行责任。这是要引导、鼓励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形成人人主动负责、人人尽到责任、人人共享治理成果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人民的国家主体地位,有着共同的社会规范、价值理念、责任担当和利益追求。这样,新时代社会治理就会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拓社会治理更加有效的新局面新境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还有许多新概括、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都丰富和升华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思想理论体系,必将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发挥重要作用。



着力抓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总要求总目标,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战略安排,需要有步骤地从多个方面、多个领域综合施策,采取措施,积极推进。这次全会在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治理形势和环境的基础上,围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建设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大量的、主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当前,这方面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地方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机制不健全,群众权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不少矛盾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以致有的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要加快完善社会矛盾预警排查机制,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及时排除、预警、化解各类矛盾隐患和风险。二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在出台前或审批前,以及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进行先期预测、分析和评估,以避免或减少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三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包括畅通、有序和规范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完善个人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积极开展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四要建立健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积极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动诉讼与调解 、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讼方式有机衔接。完善信访制度,建立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解决。这次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这个经验的本质,就是注重预防和化解矛盾,发动和依靠群众妥善解决矛盾,坚持矛盾不上交,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要使这个经验成为新形势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和方式。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依托,也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重要支柱。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理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要以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为重点,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要以“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目标,深入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建设,加快实现联网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要着力改革和加强城乡警务工作,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这是建设平安社会、平安中国的重要平台和依托。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打造公共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受益的命运共同体。一要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 “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实现对各类安全生产风险自动识别、预警,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二要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健全防灾、减灾和救灾体制,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应急体系。三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在全社会加强应急管理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社会所有成员和各个方面应急管理的能力,着力构建与公共安全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快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构建现代社会基层治理新格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城乡基层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农村,不少地方出现“空心村”现象,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主体弱化、公共服务不足。在城市,不少社区治理机制不健全,基层负担过重、职责不清、自治能力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一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和法治引领作用。二要健全城乡基层社区的管理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尽量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权有钱有物质手段,建设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与管理。三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社区温馨家园。还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任务。最重要的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提高国家安全能力,保障国家稳定和安全。一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实施国家全方位安全战略。既要重视国家外部安全,又要重视国家内部安全;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既要重视国家自身安全,又要重视国际共同安全。也就是要做到全面、全方位加强安全治理 。二要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坚持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统筹协调国家安全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制定和实施政治、国土、经济、社会、资源、网络等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


从根本上看,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新中国70年来的光辉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社会治理领域的变革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的政治领导为社会治理指引着前进方向和价值体系,增强了社会治理的方向感和凝聚力;党的组织优势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严密有效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确保社会治理的统一性、有序性;党的优良传统和品格,既敢于探索创新、开拓前进,又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的社会制度、政治条件和组织体系,在艰辛探索中逐步建立起一套社会治理的具体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又是在党的领导下,深刻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治理重要制度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不断提升党的社会治理领导能力和水平,推动了社会治理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在新时代深入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并要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我们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确航向,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全可以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定会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魏礼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20年第1期,原文标题《如何认识社会治理现代化》

责编:梁齐勇

版式:山中石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